龙8(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春节:传统与现代的交响-龙8(国际)

春节: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发布时间:2025-02-25点击数:

  

春节:传统与现代的交响(图1)

  辞旧迎新,乙巳蛇年春节就要到了。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价值,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春节为何会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和欣赏?如何使春节这一文化瑰宝绽放新的时代光彩?记者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罗微:如今,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发展,很多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接触、体验甚至研习中国非遗,成为了解中华文化,感受中国人心灵世界的重要方式。看中国戏曲领略东方美学,练习太极拳感受强身健体的中国智慧,以及煎茶品茗、品尝中餐、学习中国书法……我们看到,中国非遗已成为各国人民欣赏、体验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

  春节有深厚的中华“和”文化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新与旧的“和”、丰与俭的“和”,也包括自我的“和”、家庭的“和”、社会的“和”等等。实际上,全世界人民都渴望并追求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生活和美、社会和谐、人类和平。

  常会学: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盛大隆重的传统节日,绘就了一幅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绚丽画卷。从腊八的温馨开启,经小年的预热,至除夕的团圆高潮,直至元宵节的灯火绚烂,一系列习俗犹如一出精彩绝伦的大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既表达了中国人天人和谐、万物共生的美好愿景,又滋养了友善尊重、温馨和睦的社会风气,更激发了人们昂扬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春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春节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新的高度认可。春节不仅是一个庆祝新年到来的时刻,更是一个全面而生动地诠释宇宙间和谐共生、新旧更替有序、生活丰俭相宜、个人内心平和、家庭和睦美满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综合载体。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世界通过春节这一窗口看到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萧放:春节体现了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岁末年初,人们以积极主动精神送冬接春、辞旧迎新。新的时间、新的开端、新的未来,让中国人在一年又一年中充满了幸福的期待。伴随期待,许下愿望:追求美好生活,并为此奋斗拼搏。这样的时间观、价值观,在全世界long8官方产品推荐都是相通的,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

  春节强调家庭团聚,为国际社会关注的家庭文化建设提供了鲜活实践。不论相隔多远,都要回家过年,透过中国春运这道文化景观,能直观地看到春节承载的巨大情感力量。祭祀祖先,向尊长拜年,给晚辈发红包,都涵养着家族亲情、家国情怀。

  记者:春节申遗成功,对于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交流和理解有何深远意义?

  罗微:一次次申遗成功,一方面彰显了中国参与国际文化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实践的新气象。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必将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以春节为例。2006年,春节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共享欢乐喜庆的春节氛围,感受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春节申遗成功,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时间观等更好地向世界传播,让世界人民从中感受到人类伟大的创造力。

  萧放:我国申遗捷报频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生动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藏医药浴法、太极拳、送王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春节相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春节包括了众多民俗活动和非遗实践,这些民俗与非遗,让生活更美,让人们对未来更充满期待。比如,与春节相关的传说、歌谣等传统知识,祭祀先祖等仪式,年画制作、剪纸、灯彩制作等传统手工艺,舞龙、秧歌、高跷、戏剧、曲艺等众多表演艺术,灯会、花会、写春联……春节实践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是中国人文化生活、生活理念的集中呈现,也让兴趣和爱好各不相同的各国人民,能在中国春节习俗中找到与自身的契合点,从而增进互相的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

  常会学:春节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许多年俗活动极具观赏性。亲朋间相互拜年的温馨场景,如同一幅幅动人的画卷,细腻描绘出中国人珍视亲情友情、注重人际情感交流的深厚文化底蕴。鞭炮声声,旧岁的尘埃在喜庆的爆竹声中消散,新年的气息携带着希望与活力扑面而来。春联如同节日的使者,以其吉祥的寓意,传递着幸福与美好的祝愿。社火表演与灯彩展览更是成为节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以绚烂多彩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国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与乐观态度。

  庙会、社火、秧歌、灯彩、龙舞等活动竞相上演,让观众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这样的节日气氛是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是能引发强烈共鸣的,这也是春节能得到世界广泛认同、欣赏和喜爱的重要原因。

  记者:春节申遗成功之后,如何深化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陆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审议春节申遗时,特别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春节为全球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展示了如何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作为非遗项目,春节本身的与时俱进品格和经验为世界提供了经验。在春节传统的娱乐活动中,南方有社戏,北方有庙会。庙会也在与时俱进。比如,春节期间的北京地坛庙会至今已举办36届,最多时参与人数超过百万人次。庙会不仅强化了“年味”,也促进了各种商品交流、信息交流和人际交流,促进了传统文化形式与现代文化内容的有机融合。

  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其逐渐被不同肤色、语言的人们知晓、认可、赞誉。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呈现“中国式浪漫”,世界更加从中领略古老的东方智慧。因此,申遗成功是非遗更好传承、传播的新的开始,还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讲好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萧放:要坚持守正创新。立足非遗保护传承,我们应该重视保护和弘扬传统中具体的年节民俗。春联、年画、鞭炮、龙灯、狮舞、团年饭、拜年、庙会、社火、压岁钱等年俗细节,共同营造了年节的祥和氛围。需要充分利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用心建设我们自己的节日、过好春节,同时,积极将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内容融进传统之中。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春节有了许多新的过法:看春晚、网络拜年,或者自编自导自演“村晚”……通过电视媒体和互联网传播助力,以及群众创新开展的文化活动,促成了春节习俗跨地域、跨文化的传播与分享,让春节具有了更广泛的世界性。我们要在坚守其本的基础上改变和创新,从而让非遗更好与时代同步伐。

  罗微:我们应该着力让春节更有“年味”。春节是我们的节日,广义而言,每个中国人都是春节的传承人,春节的传承保护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是赓续文脉,在尊重文化传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大众节日需求,不断丰富春节文化活动。

  春节,是从我们的心灵中走出来的节日,如同岁月长河中的灯塔,既照亮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也在世界文化舞台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售前咨询:0760-2332 0168  
售后客服:400  830  7686



1998~2024,今科26年专注于企业信息化服务

立 即 注 册 / 咨 询
上 线 您 的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