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但仅春节一项比其他43项加起来还重要。因为,春节在华夏儿女心中,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节日,一个简单的文化符号。此时的申遗成功,意味更加深刻。
中国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被称为新春、岁节、年节等。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当时,人们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庭安宁。夏朝时期(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春节的庆祝活动逐渐演变成为国家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的庆祝活动越来越丰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形式。
春节的起源也与古代神话传说有关。其中最著名的传说是关于“年兽”的。传说年兽是一种凶猛的神兽,每到年末都会出来损害百姓。后来,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就用红色对联、红灯笼、鞭炮等驱赶年兽,以保家宅平安。
皇大帝汇报人间善恶。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灶神,希望他能在玉帝面前说些
好话,保佑全家平安。祭灶的方式通常是在灶台上摆放糖果、水果、酒肉等供品,然后点燃香烛,向灶神祈祷.
②扫尘: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这一习俗寓意着除旧迎新,将过去一年的晦气和尘埃清扫干净,以迎接新的一年。扫尘的时间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至除夕之间,人们会打扫房屋、擦拭家具、清洗衣物等,使家里焕然一新.
③贴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最初是人们为了驱邪避灾而在门上悬挂的桃木片,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用红纸书写的春联。春联通常对仗工整、寓意吉祥,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贴春联的时间一般在除夕当天,人们会将春联贴在大门、二门、房门等门上,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④贴年画:年画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装饰品,它以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寓意,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年画的内容通常包括福、禄、寿、喜、财等吉祥图案,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等。贴年画的时间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至除夕之间,人们会将年画贴在墙上、窗户上、门上等显眼的地方,以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氛围.
⑤守岁:除夕之夜,家人会聚在一起守岁,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守岁的习俗源于古代的驱邪观念,人们认为在这一夜,邪祟会出来作祟,而家人守在一起可以互相保护,共同抵御邪祟。守岁的方式有很多种,如聊天、打牌、看电视、吃年夜饭等,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一个温馨的夜晚.
⑥吃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顿饭,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年夜饭的菜肴通常非常丰盛,寓意着团圆、吉祥和幸福。常见的年夜饭菜肴有鱼、鸡、猪肉、年糕、饺子等,每一道菜都有其特定的寓意,如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鸡寓意着吉祥如意,年糕寓意着步步高升,饺子寓意着招财进宝等.
⑦压岁钱:压岁钱是长辈给晚辈的红包,寓意着压住邪祟,保佑晚辈平安健康成长。压岁钱的习俗由来已久,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在春节期间,长辈会在除夕之夜或大年初一给晚辈发压岁钱,晚辈则会向长辈拜年,表达祝福和感激之情.
⑧拜年:大年初一,人们会穿上新衣,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登门拜访、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等。拜年时,人们会互相问候、祝福,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问候
春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祖先和家庭的敬畏与感恩之情。春节期间的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神祭祖、贴春联、挂年画、守岁、拜年等,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家庭团圆、社会和谐的期盼。同时,春节也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通过各种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式发布了《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和主标识,寓意“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用“巳巳如意”寓意“事事如意”,不仅充满创意,更是在新的一年为人们送上了美好的祝福。
售前咨询:0760-2332 0168
售后客服:400 830 7686
1998~2024,今科26年专注于企业信息化服务
立 即 注 册 / 咨 询
上 线 您 的 网 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