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离世,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老同志走完了他的革命征程。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谢老刚刚入土之际,他的妻子王定国便找到中央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请求——要求换房。这位从14岁被卖为童养媳,到带领百名妇女加入红军,经历长征艰险,与谢觉哉并肩作战的革命伴侣,在丈夫逝世后说出了一句令人震撼的话:"我是什么身份就住什么样的房子,我只是党的干部,不是什么遗属!"这番话背后,蕴藏着怎样的革命精神与人生态度?让我们走近这位传奇女性的故事。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一个叫王乙香的女孩出生在清朝覆灭那年。她的家庭世代务农,在湖南一个偏僻的小县城里,贫困是这个家庭的代名词。
王乙香从记事起就开始帮家里干农活,那时候连温饱都成问题,更别说上学读书。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下,作为女孩的处境更加艰难。
十四岁那年,王乙香的父母因为无力供养,将她卖给当地一个地主家做童养媳。在那个年代,这种买卖婚姻司空见惯,但王乙香并没有认命。
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来到县城开展土改工作。看到共产党战士的英姿,王乙香心中燃起了对革命的向往。龙8品牌介绍她毅然决然地逃离了地主家,改名王定国,暗含"要为国家奋斗"的志向。
加入革命队伍后的王定国展现出非凡的能力。组织交给她地下工作的任务,她总能完成得很好。她的坚韧和勇气很快得到组织的认可。
1933年,年仅二十岁的王定国创造了一个奇迹。她以自己的感召力和才干,说服了一百多名妇女加入红军队伍。这在当时的革命历史上是一件非常轰动的事情。
这些妇女都是自愿跟随王定国参加革命的。在那个年代,要让这么多妇女摆脱封建枷锁,投身革命事业,这份能力让组织上的同志们都刮目相看。
王定国带领这支妇女队伍回到红军大部队后,立即投入到更艰巨的革命任务中。她和战友们一起,为即将到来的长征做准备。
在这段时期,王定国不仅要做组织安排的工作,还要照顾这些跟随她参加革命的姐妹。她以实际行动向大家证明,革命事业不分男女,女性同样可以为国家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
这个从贫苦农家走出来的女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巾帼不让须眉。她的故事,也成为了那个战火纷飞年代里一段特殊的佳话。
1971年深秋,北京城内弥漫着一股萧瑟之气。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这位为中国革命奋斗一生的老同志走完了他的革命征程。
谢老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前来悼念的人群络绎不绝。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谢老的妻子王定国同志表现出一贯的革命本色。
追悼会结束后不久,王定国同志便主动找到中央组织部门。她的来意让工作人员感到意外 - 不是为了要求什么特殊待遇,而是要求搬离现在的住房。
当时王定国和谢觉哉同志住在中南海附近的一处高干住宅。这套住房是组织上考虑到谢老的特殊贡献而安排的。
王定国对组织部门的同志说:"谢老已经走了,我现在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应该按照我的级别住什么房子就住什么房子。"这番话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组织部门的同志们试图劝说王定国留在原处,认为这是组织对谢老一生革命功绩的肯定。但王定国态度坚决,表示自己不能因为是谢老的遗属就享受超标准待遇。
在王定国的一再坚持下,组织部门最终同意了她的请求。按照她的职务级别,为她安排了一套普通干部宿舍。
搬家那天,王定国将大部分家具都留在了原来的房子里。她说这些都是公家的财产,她只带走属于自己的个人物品。
新分配的房子面积不大,但王定国却显得格外高兴。她说这样的房子才符合她的身份,住着才踏实。
在整个搬迁过程中,王定国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她没有因为是谢老的遗孀就摆架子,也没有要求任何特殊照顾。
消息传开后,许多人被王定国同志的高尚品格所感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她的行为展现出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革命本色。
这件事很快在党内传为美谈。王定国同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什么是真正的革命伴侣。
有人问王定国为什么要这样做,她的回答掷地有声:"我是共产党员,不是什么遗属。革命干部就要有革命干部的样子。"
在后来的日子里,王定国同志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她经常对身边的同志说,革命是为了人民,不是为了得到什么特殊待遇。
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决定,成为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一个生动的革命教材。它告诉人们,真正的共产党员不应该贪图享受,而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革命初心。
王定国同志搬进新居后的生活,展现出了一个老革命战士的本色。这套按照她级别分配的普通干部宿舍,成为了她晚年生活的见证。
新居位于北京一处普通的干部家属院内,房子虽小,但收拾得干净整洁。王定国同志仍然保持着战争年代的习惯,床铺叠得整整齐齐,房间里没有一件多余的装饰品。
每天清晨,王定国都会准时起床,在院子里和其他老同志一起锻炼身体。她从不因为自己是谢老的遗孀就摆架子,待人处事都像一个普通的老党员。
院子里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她的身份,只觉得这位老人特别和蔼可亲。有时候遇到困难,她总会耐心地给年轻人出主意,讲述革命年代的故事。
即便在生活困难的年代,王定国同志也从未向组织提出过特殊要求。她常说,艰苦朴素是革命传统,必须一辈子坚持下去。
一次,有关部门的同志来看望她,发现她的衣服都打着补丁。组织上提出给她添置新衣服,被她婉言谢绝。
王定国说,她现在的生活条件比革命战争年代好太多了。在窑洞里度过的那些岁月,才是真正的艰苦。
每到节假日,总有老同志来看望她,但她从不让大家破费。她说革命友谊在于心意,不在于物质。
有一年春节,组织上派人送来慰问品,王定国坚持只收下一份水果。她说自己的退休金足够生活,不能占用国家太多资源。
在居委会组织的活动中,王定国总是积极参与。她说退休了也要发挥余热,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邻居家有个上学的孩子,经常来找她请教功课。王定国就把自己懂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孩子。
每当有人问起她和谢老的往事,她总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在她看来,革命者的后半生,重要的是继续发扬革命精神。
生活中的王定国,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革命者的价值不在于享受多少待遇。
这种平凡而朴实的生活方式,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传统,什么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
直到晚年,王定国同志依然保持着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她说,这不仅是对革命传统的继承,更是对谢老精神的传承。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王定国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她的故事,成为了革命精神永远传承的见证。
1978年,中央决定为老一辈革命家平反昭雪。组织上再次找到王定国同志,提出要给她调换一套更好的住房。
王定国依然婉拒了组织的好意,她表示现在的房子住得习惯了。组织上的同志多次劝说,她都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一年,中央为谢觉哉同志举办了隆重的追思会。许多革命老同志都来参加,追忆谢老的丰功伟绩。
会上有人提议,要给王定国同志恢复配偶待遇。王定国站起来说:"我不需要特殊待遇,让我安安静静地当一个普通党员就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王定国同志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从不随波逐流。
有一次,一位老同志的子女来看望她,带来了很多贵重礼品。王定国坚决退回了礼品,只留下一盒普通的点心。
王定国常对来访的人说,革命传统不能丢,艰苦朴素的作风更要传承下去。她用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1980年代,很多革命后代都在经商办企业。有人劝王定国让子女也干一番事业,被她严词拒绝。
她对子女说,要继承父辈的革命传统,老老实实工作,不能搞特殊。这种教育方式,使她的子女都成为了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1985年,中央决定编撰《谢觉哉传》。编撰组的同志多次来访,想请王定国讲述一些往事。
王定国说,写谢老的传记要实事求是,不要过分拔高。她提供的都是真实的历史资料,没有任何夸大的成分。
晚年的王定国,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精神。她每天都要看报纸,了解国家的发展变化。
有记者采访她对改革开放的看法,她说:"党的政策好,国家发展快,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革命传统。"
1990年,王定国同志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离开了人世。她的一生,都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信念。
追悼会上,很多人都说王定国同志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女。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精神。
直到今天,王定国同志的事迹仍在传颂。她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一段感人的历史,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个平凡而伟大的革命者,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永远不能改变。
售前咨询:0760-2332 0168
售后客服:400 830 7686
1998~2024,今科26年专注于企业信息化服务
立 即 注 册 / 咨 询
上 线 您 的 网 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