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辽宁义县奉国寺景区内的非遗馆,柜台上陈列售卖的上百种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其中,数“义县撕纸”最吸引人的目光。它是义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近年来,在文旅融合助推经济的大背景下,它被列入地方文化产业重点名录,促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这不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还是实现地域经济多元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徜徉在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撕纸世界,震撼于那些美妙绝伦、动人心魄的撕纸作品,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这里,撕纸不再是简单的艺术呈现,而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似乎在向每一位身临其境者讲述着义县的过往,传递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
“义县撕纸”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是民间剪纸的派生艺术,因技艺独特,且曾在义县地区广为流传而自成一家,形成了单独的艺术门类。撕纸源自民间传统习俗,是民众用于节庆装饰、祈福纳祥的艺术形式。手艺人凭借一双巧手,不借助任何工具,仅通过撕、拼、叠、撒等手法,便能将普通的纸张变幻为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山川河流、人物故事等艺术品,生动展现了百姓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和追求。
“义县撕纸”的代表人物是民间艺术家许会春,他的撕纸技艺具有不凡的水准和功力,除了惟妙惟肖的人物头像和古朴逼真的文玩古董外,他还能将隶书、行书、草书等翰墨艺术融入撕纸中,撕出“以假乱真”的书法作品,且无须事先画草图,信手拈来,一蹴而就。
许会春生于1953年,是土生土长的义县人。他的撕纸技艺启蒙于外婆和母亲。小时候,每逢春节,左邻右舍都贴窗花,但大多是剪纸,而外婆和母亲却不用剪刀,用手就能撕出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和福字。他倍感新奇,并从此醉心于撕纸。许会春的成就来源于他的勤奋与执着,几十年来,他在撕纸上的探索从未间断,长年累月的实践,撕纸艺术几乎成了他人生的全部。
许会春的撕纸代表作为《中华五千年文化》长卷,作品长100米,宽1米,耗时近两年才完成,堪称“泣血之作”,代表着当前义县撕纸的最高水平。作品从商周起按历史顺序排列,有历朝历代名人的诗、词、联、句,共2741字,有450幅人物和动物,还涵盖金石篆刻、瓦当、壁画、京剧脸谱、风筝、十二生肖等多种元素,构思巧妙地串联起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与艺术,洋洋洒洒,大气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进入21世纪后,地方特色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伴随多项扶持政策的出台,地域的非遗逐渐由乡野山村登上大雅之堂,迎来了传承和发展的春天。
2010年,“义县撕纸”和许会春被确定为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2011年,义县教育局、义县素质教育中心特聘许会春为义务讲师,专门负责撕纸艺术的教学与研究。2016年,“义县撕纸”走进锦州市群众艺术培训课堂,越来越多的人对撕纸这项民间技艺表现出浓厚兴趣。
近几年,义县政府依托本地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连续举办了六届民俗文化巡展,“义县撕纸”都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博得满堂喝彩,让更多人领略到非遗的精彩演绎和迷人魅力。
在各方努力下,撕纸艺术还成功走进了校园,有多所小学开办了撕纸兴趣课堂。在墨香与书香交织的教室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着孩子们触摸纸张的温度,一张张素纸在师生的共同创作下,渐渐化作灵动的花鸟、俏皮的生肖,或是历史课本里的鲜活人物。“义县撕纸”进校园,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基因的传承。那些跃然纸上的线条,如同文化的纽带,将古老的智慧与童真的想象力紧紧相连,让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为了撕纸艺术,为了非遗传承,许会春倾其全力,讲好每一节课,办好每一次展出。他常对兴趣者讲:“要沉得下心,吃得住苦,耐得住寂寞,才会有所成就。”
目前,在奉国寺非遗馆那一方承载着岁月与文明的天地间,撕纸艺术宛如一抹灵动的亮色,悄然入驻,开启了由非遗传承迈向文化产业的崭新步伐。自此,饱蘸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一幅幅撕纸作品,浸染着千年古寺的历史余韵,开始走向全国各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只是对技艺的传承和守护,还要将其有效地利用和发展起来,形成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这样才能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如此,就需在传承过程中引入专业力量推广,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传承人的个人特质。
在当前义县“文旅拉动经济”政策引领下,能够把“义县撕纸”这项“小众”的非遗传承转化为规模化的文化产业,既是政府部门的愿望,也是非遗传承者的祈盼。广泛开发文创产品、丰富城乡文化旅游,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形成链条式、产业化的特色经济,成为推动地域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义县撕纸”的未来发展愿景。
但前行之路存在很多阻碍。其一是学艺者少。撕纸技艺学习难度大,需要长时间的研习与积累,短期难以获得显著的经济回报。在现代多元文化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就业前景广、回报快的行业,而撕纸艺术的吸引力则明显不足。另外,目前撕纸技艺缺乏系统规范的教材和教学体系,不利于技艺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学习。
其二是资金制约。撕纸从业者大多年长,工作室规模小,抵押物有限,对贵重原材料采购、场地租赁与装修、相应设备更新等大宗资金需求,难以从银行获得满足供应,限制了创新研发与扩大生产规模。市场推广也存在资金问题,品牌宣传、参加大型展会、开拓线上渠道等活动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从业者销售拓展不畅,导致产品知名度和市场份额难以提升。
其三是市场竞争力弱。目前撕纸产品总体创新不足,题材、样式、工艺仍沿袭传统,与现代审美和市场功能结合不紧密,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此外,品牌定位不够清晰,缺乏对品牌故事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产品附加值不高。
其四是金融适配性差。“义县撕纸”尚未有专属的金融产品,现有信贷往往在资质、抵押方面条件严苛,难以满足从业者“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特点。同时,金融机构对非遗的发展前景和价值认识不够,主动靠前工作少,无法为撕纸业提供全方位、个性化、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那么,如何通过金融赋能,让“义县撕纸”这门传统的指尖艺术蝶变为富有价值的指尖经济,“一花引来万花开”,带活整个区域的非遗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创新非遗专属产品。引导银行开发非遗传承信贷产品,根据传承人资历、作品市场估值、信用状况等要素,给予授信,支持学艺者学习撕纸等技艺并利用非遗创业。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可用撕纸作品的版权、专利等作质押,缓解从业者抵押物不足。鼓励保险机构推出专属保险产品,为作品质量和技艺传承提供保障。
构建多元融资渠道。提议和促动政府部门设立非遗发展基金,用于“义县撕纸”等非遗的传承培训、创新研发、市场推广,通过有偿利用、股权投资等方式,为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推动与资本市场接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经营企业发行票据、债券等融资工具。组织金融和投资机构的投融资对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产业。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简化对“义县撕纸”从业者的信贷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时间,提高服务效率。组织开展“普惠金融进非遗”系列活动,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相关企业提供金融知识培训,提升其金融素养和管理水平。
建立经营保障机制。推动政府部门对撕纸产业实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因不可控力形成的不良贷款,要给予一定比例补偿,银行配以免息、无本续贷等政策。打造“金融+旅游+非遗”模式,鼓励旅游企业开发包含非遗体验项目的线路,推动“义县撕纸”等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弱化经营风险。long8平台用户评价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愿“义县撕纸”前程锦绣,一路生花。
售前咨询:0760-2332 0168
售后客服:400 830 7686
1998~2024,今科26年专注于企业信息化服务
立 即 注 册 / 咨 询
上 线 您 的 网 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