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暑期,各地依托非遗场馆和资源,开展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体验、普及活动,让人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发源于隋唐的西安鼓乐以典雅、古朴的演奏吸引孩子们前来观看。湖南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通过开设公益课堂,将本地非遗项目带到孩子们身边。在公益课上侗族服饰非遗传承人向学生们系统介绍了侗族服饰文化,阐释不同纹样图案的象征意义。(据央视新闻8月6日报道)
非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遗?加强沉浸式体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连接,是一个有效方法。
历经岁月变迁,融进街巷烟火。非遗源于生活、发端于民间,本就不应是隔着橱窗的展览、束之高阁的技艺。对于群众尤其是年轻人而言,对待非遗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只有认识它、接触它,真正沉浸其中,才能更加深刻了解非遗的价值和魅力。
就在这个暑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出“遇见非遗”社教系列活动,古琴、昆曲等7项特色非遗项目,以讲解、展演及互动体验的形式向前来参观的学生们普及;在河北博物院非遗会客厅,唐山皮影戏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观众带来《武松打虎》《狐狸与乌鸦》《猪八戒背媳妇》等节目,一个个设计巧妙的影人演绎各色人物,你来我往、嬉笑怒骂,引来阵阵掌声;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非遗互动体验区,孩子们系着围裙专注地学习靛青白花印染技艺,动手体验让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走进生活,为大家提供滋养心灵的文化养分,非遗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多人喜爱。
从观看、了解,再到参与、沉浸,提升的是体验感,增强的是文化自豪感、自信心。在苏州的缂丝工坊,参观者在师傅指导下穿梭经纬,看蚕丝在自己手中渐变为山水花鸟。在景德镇,游客撸起袖子触摸温热的陶土,千年窑火仿佛就在掌心跳动。这种深度的感知、感受,让抽象的文化基因具象为指尖的触感,满足的是审美需求,唤起的是情感共鸣,实现的是人与非遗的深层次感情连接。在一次次类似这样的亲密接触中,非遗不再是静态的文化符号,而成为活态的文化有机体。
非遗要想可看可及可沉浸,关键是见人见物见生活。许多非遗历史悠久,与人们当下的生活有一定距离。怎样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尤其是嵌入文旅消费的场景,是激发非遗内在活力的重要课题。比如,2025年蛇年春节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许多地方就围绕非遗主题,推出各种文化活动,为群众带来丰富的节日文旅消费选择。无论是流光溢彩的灯会、精致灵巧的剪纸年画,还是精彩的民俗戏曲演出、热闹非凡的庙会,非遗元素的融入让人们在欢庆佳节的同时,也沉浸式欣赏传统文化之美。
非遗是文化“活化石”,让人沉浸需要年轻态。近年来,国潮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给非遗带来了更多机遇。一方面,应推动非遗进校园,创造条件让学生把亲身体验与探究式学习结合起来,在学中玩、玩中学,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应不断推陈出新,把更多非遗服饰、装饰变成时尚好物,把更多非遗技艺拍成爆款视频,把更多非遗美食变成年轻人日常的“下厨参考”,为非遗传承注入更多青春力量。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不断创新思路,带来更多沉浸式体验,非遗一定能够绽放新的时代光彩。(张博)龙8品牌介绍
售前咨询:0760-2332 0168
售后客服:400 830 7686
1998~2024,今科26年专注于企业信息化服务
立 即 注 册 / 咨 询
上 线 您 的 网 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