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8(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在澜沧江畔邂逅民族团结进步“融”模样——澜沧县积极推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龙8(国际)

在澜沧江畔邂逅民族团结进步“融”模样——澜沧县积极推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4点击数:

  在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见证人类“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案例”;

  在茶文旅融合发展的旅游中,感悟各族群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携手奋进的活力;

  在电影《芦笙恋歌》诞生的地方,亲身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和芦笙舞,欢乐喜悦的笑脸洋溢出新时代赋予的幸福生活;

  在澜沧江畔举办野钓、篮球、气排球等比赛,搭建起各民族展示风貌、交流互鉴、情感交融的舞台,共同书写“体育兴边、文化润疆”的动人篇章……

  澜沧,坐落于彩云之南、澜沧江畔,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地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普洱市接合部,国境线公里,成为我国西南边陲的交通要冲和门户,被誉为“拉祜山乡,边陲宝地”。

  近年来,澜沧县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澜沧江畔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依托景迈山、老达保以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旅促融、以节搭桥、以体育心,全域构建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阵地,进一步推动各民族交融互嵌、情意相牵,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澜沧故事,邂逅民族团结进步“融”的模样。

在澜沧江畔邂逅民族团结进步“融”模样——澜沧县积极推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图1)

  赏樱花、观云海、闻茶香、品古茶、逛古寨……澜沧县依托景迈山IP,加快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旅游体验,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成为区域旅游的流量密码。

  6月下旬的一天,记者一行前往翁基古寨。这个被誉为“千年布朗族古寨”的地方,是景迈山生态文化保留和传承完整、原始风貌浓郁、自然风光秀丽、民族特色突出的古寨之一。

  当天虽然下着小雨,可是还没到翁基的大门口,路边的车就一辆接一辆停了几百米。漫步古寨青石板路,步入景迈“慢生活生态圈”,体验传统手作、山野美食、生态民宿。

  这些感慨,来自这些年翁基村以茶产业为基石,通过生动的火塘文化与欢快的布朗族歌舞,丰富中外游客的旅游体验。

  如今,寨内成立了住宿、餐饮协会,进一步规范了旅游产品的供应,并扩大了对旅游团和旅行社的接待能力。同时,还精心打造了布朗族的“山康节”“开门节”“关门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丰富文化内涵,吸引越来越多的“回头客”,古老的村寨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焕发新生。

  除此之外,来大平掌古茶林、糯干古寨等地的游客也络绎不绝,显现出景迈山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去年以来,澜沧县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推出了穿越古茶林徒步、拾忆古道情、寻农耕文化、篝火晚会等文化和体验活动,让游客深入体验当地传统文化和茶文化;同时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周边游和自驾游精品旅游线路,积极推动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推进民族服饰、竹编工艺等文创产品开发,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

  如今,景迈山上民宿数量达174家,拥有1428间客房,民宿的持续迭代升级,成为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吸引力。

  6月3日,景迈山旅游民宿协会正式成立,这不仅是对景迈山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融合创新的积极探索,更是推动惠民镇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标志着景迈山旅游民宿行业规范化建设迈入新阶段。

  6月12日至14日,澜沧县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活动在老达保村举行,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为主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场景深度融合,为各族游客带来一场可看、可听、可玩、可带走的文化遗产奇妙之旅。

  近日,记者来到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拉祜族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李石开正招呼着住在自家民宿的游客。

  来自江苏的游客张女士感慨地说:“来这里住着感觉比在城市里舒适,村民很热情,老板也很有才,在祖国的边疆能体验到如此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次出来玩真的是收获满满。”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近年来,老达保根据“文化赋能,振兴乡村”发展道路,将传统民居、民间歌舞文化与乡村旅游、文创艺术相融合,依托拉祜族摆舞、芦笙舞、牡帕密帕等民族文化资源,打响“快乐拉祜”特色品牌,走出了一条符合村情、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康庄大道”。

  泰国游客举着手机拍舂香粑粑,法国背包客跟着学打陀螺,北京来的小学生用蜡笔临摹墙上的拉祜创世神话彩绘……演出人员套上缀满银饰的演出服,突然冲观众席喊:“那个穿花衬衫的小哥,要不要上来试试跳摆舞?”

在澜沧江畔邂逅民族团结进步“融”模样——澜沧县积极推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图2)

  这种零距离的互动或许正是老达保旅游的魅力所在,也是各民族融在一起最美的模样。

  近年来,澜沧县精心打造的“腾飞之路”“科技之路”“世遗之路”三条美丽线路,融合自然风光与拉祜文化,大幅提升旅游体验。编制完成《澜沧县全域旅游发展策划》,六时酒店、景迈府酒店等投入运营,栖云国际生命养护中心、鹿柴山集—澜沧雨林度假社区、洲际假日酒店、勐朗快乐拉祜小镇等项目稳步推进,旅游设施不断完善。

  木戛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基地,素有“芦笙吹响的地方”之美誉,这里完整地保留了拉祜族传统的芦笙制作技艺;南六村,建立了特色芦笙产业“非遗工坊”,推动了生态、民族特色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大歇场,是一个拉祜族、彝族等多民族杂居的村落,当地充分利用独一无二的木刻艺术、农民画作品以及乡村博物馆等独特资源,打造出集乡村观光、休闲度假与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度假胜地……这些生动的探索,成为诠释澜沧农文旅融合新范式,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引擎。

  2024年,澜沧县接待旅游者733.3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84.89亿元,分别增长11.3%、14%,“数”里行间体现出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度。

在澜沧江畔邂逅民族团结进步“融”模样——澜沧县积极推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图3)

  在澜沧县,春节、葫芦节、泼水节等节庆活动成为各族群众不分彼此、共同欢庆的节日,民族文化、民族服饰、民族美食大家共享,生动呈现出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交融格局。

  2025年春节期间,澜沧县举办“各族共欢 文艺盛会展新象,团结共庆 精神家园谱华章”民族民间歌舞晚会及电子焰火展演活动、2025年扩塔(春节)拜年习俗展示活动、非遗文创展示活动等,《欢腾野阔》《芦笙吹响的地方》《韵·安康》等节目精彩上演,舞出各族儿女的幸福生活。

  据统计,2025年1月28日至2月4日,澜沧县共接待游客33.42万人次,同比增长39.77%,龙8技术支持实现旅游消费3.5亿元,同比增长63.55%。

  2025年澜沧葫芦节期间,澜沧拉祜风情园开设拉祜风情园市集,其间民族服饰、葫芦饰品、土特产、特色美食、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等让各族游客大饱眼福、大饱口福。

  此外,茶话音乐交流会、咖啡品鉴交流会、拉祜族摆舞、民间歌曲演唱、三脚歌等全民狂欢活动以及喷火、川剧变脸、魔术等展演活动持续开展,葫芦节成为各族群众不分彼此、沉浸式共享共庆的节日,潜移默化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着各族群众的心田。

  泼水节,在傣语中又称为“桑勘比迈”,即“新年佳节”之意,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民俗风情。

  为促进各民族群众间的文化交流与团结互助,深入挖掘“宾弄赛嗨”文化内涵,4月12日,勐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老街村傣族寨村民小组、勐滨村城子村民小组、勐滨村那养村民小组和勐滨村芒东村民小组4个村民小组举行了泼水节,在象脚鼓敲响的节奏中,在漫天飞舞的吉祥水花里尽情欢乐,各族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

  端午节,这个承载千年传统与习俗的节日,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镶嵌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在澜沧江畔邂逅民族团结进步“融”模样——澜沧县积极推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图4)

  5月30日,东回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浓浓端午情·志愿暖民心”系列活动,镇干部职工植树、与志愿者一起包粽子,既传承传统又增进情谊。

  期间,惠民镇、发展河乡等乡镇都开展了端午节系列活动,将传统节日与志愿服务结合,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点点滴滴,都是近年来澜沧县依托节庆活动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创建载体生动鲜活、游客参与度高、媒体关注度广、社会影响力大等优势聚人气、增友谊、搭建起交往交流交融重要平台的生动实践。

  如今,一个个热辣滚烫的民族节庆成为传承民族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盛会,“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澜沧县被不断丰富。

在澜沧江畔邂逅民族团结进步“融”模样——澜沧县积极推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图5)

  体育活动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是增进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去年以来,澜沧县把体育促“三交”工作作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着力点,聚焦大型赛事、体育训练、文化旅游等品牌建设,丰富拓展内涵外延,积极致力于体育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引导各族群众在参与体育赛事活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澜沧江畔邂逅民族团结进步“融”模样——澜沧县积极推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图6)

  5月27日,随着终场哨声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逢春体育馆响起,为期四天的“2025年云南省边境幸福村体育嘉年华暨边境县(市)三人篮球赛”圆满落幕,云南25个边境县(市)的近200名各族运动员在中越边境线上以篮球竞技为纽带,共同书写了“体育兴边、龙8技术支持文化润疆”的动人篇章。

  其中,澜沧县代表队身穿刺绣球衣顽强拼搏,将民族文化符号融入赛事,彰显了民族文化特色,为赛事增添了独特魅力,也斩获了亚军的好成绩。

  据悉,澜沧县“新纪元澜沧江杯”篮球运动会已经举办了35届,这为当地培养篮球运动员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澜沧县一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赛事。

  2024年澜沧江杯篮球运动会上共有51支代表队、700名运动员参赛,经过144场激烈角逐,不仅创下了到场观看球迷数量的新高,更成为了促进各地运动健儿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平台。

  挥鞭杆、掷陀螺、甩麻线……动作敏捷,抛掷准确。一个个陀螺在地上飞速旋转,转出了快乐,也把各族群众的心转到了一起。

  而这,正是澜沧县糯扎渡镇扁担山村2025年2月举办的第二届“挑担者杯”大赛中陀螺赛的精彩一瞬。

在澜沧江畔邂逅民族团结进步“融”模样——澜沧县积极推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图7)

  本次比赛共设置陀螺和篮球两场赛事,共有来自扁担山各村民小组的15支陀螺代表队和12支篮球代表队参加比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家通过参与文体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互相切磋技艺、交流学习,提升技能、锻炼体魄,增进情感、凝聚民心,营造各民族和谐融洽的氛围。

  高原训练胜地、户外运动天堂、 四季赛事乐园,随着云南体育三大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云岭大地“周周有活动 月月有赛事”,澜沧县也在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健身需求的同时,带动更多人通过赛事探索自然魅力。

  6月中下旬,一场充满激情与欢乐的盛宴在糯扎渡镇南现村拉开帷幕,澜沧江糯扎渡库区野钓邀请赛、趣味陀螺比赛、甜蜜澜沧江芒果节三大活动联袂登场,各族群众共赴一场自然与民俗交融的狂欢。

  雪林佤族乡,距离澜沧县城112公里,是与缅甸仅一水之隔的国门乡。在那里,一座NBA标准篮球场奇迹般矗立国门,曾经的垃圾场成为现代化运动中心,点燃边疆青年的体育梦想与民族自豪感。

  近年来,澜沧县深入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健身场地设施持续改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2024年澜沧县有体育场地1374个、体育场地面积108.4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8平方米,民族体育运动中心建设项目完工已投入使用,满足了人民群众对运动健身和健康生活的新期盼、新需求,也拓展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域。

  奔腾不息的澜沧江,滋养着沿岸的土地与生灵,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和睦相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与传承在澜沧江流域精彩上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沿着江水传播、共享。

  下一步,澜沧县将全力培育拓展“夜游”“夜娱”等新业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各民族喜闻乐见的节庆活动和体育运动,着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深走实,逐步实现从“互动”向“互融”的转变,描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好图景。

售前咨询:0760-2332 0168  
售后客服:400  830  7686



1998~2024,今科26年专注于企业信息化服务

立 即 注 册 / 咨 询
上 线 您 的 网 站